中国向 5 纳米芯片规模化生产发起冲刺

在全球半导体技术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中国正全力推进 5 纳米芯片的研发与规模化生产,且已取得显著成果,朝着 2028 年实现 5 纳米芯片规模化生产的目标稳步迈进。

在技术突破的赛道上,中国科研团队与企业不断展现创新实力。北京一家国企正在深入钻研自对准四重图案化技术(SAQP),该技术将光刻工序巧妙分解,极大地提升了晶体管密度,为 5 纳米芯片的大规模生产筑牢根基。与此同时,深圳思卡瑞(SiCarrier)成功验证自主研发的多重曝光技术,该技术已在中芯国际的生产线上通过验证,并获得华为的技术支持,具备了 5 纳米芯片的量产能力。

光刻机巨头阿斯麦(ASML)预测,中国大陆企业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5 纳米和 3 纳米芯片的量产。这一预测不仅是国际半导体行业对中国技术进展的高度认可,更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实力的有力见证。

中芯国际作为中国半导体制造的领军企业,在 5 纳米芯片技术研发上同样成绩斐然。即便缺乏极紫外线(EUV)设备,中芯国际凭借卓越的技术创新能力,运用深紫外(DUV)光刻设备独立研发出 5 纳米工艺技术,在行业中占据了前沿地位。中国科学院研发的固态深紫外激光源,以及哈工大团队攻克的 13.5 纳米极紫外光源技术,更为中国半导体工艺向 3 纳米及更先进制程的迈进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在政策与产业环境方面,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2024 年以来,证监会等经济主管部门以及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鼓励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政策,加速推动行业整合。上海、深圳、南京等地也出台了具体行动方案,支持企业在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赛道开展并购重组。在政策的引领下,中国半导体产业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良好态势。2025 年 3 月,半导体行业掀起收并购热潮,涉及半导体材料、设备、封装等多个关键领域,通过横向与纵向并购,企业实现了规模的扩大与产业链的完善,为 5 纳米芯片的研发与生产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产业基础。

从技术可行性来看,中国已在 5 纳米芯片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具备了量产的基本条件。随着技术的持续成熟和产业链的不断完善,未来几年内实现 5 纳米芯片规模化生产的可能性极大。尽管目前官方尚未明确 2028 年实现 5 纳米芯片规模化生产的时间表,但中国半导体产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和深厚的技术积累,让这一目标充满希望。

不可忽视的是,中国在迈向 5 纳米芯片规模化生产的征程中,仍面临核心技术依赖进口、产业链不够完善等挑战。然而,这些挑战也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加大自主研发投入、优化产业链布局、提升国际竞争力,中国有望在全球半导体市场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

中国半导体产业正以坚定的步伐朝着 5 纳米芯片规模化生产的目标迈进。随着各项技术的不断突破和产业环境的持续优化,中国有望在全球半导体技术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推动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引用来源:

新闻原始梳理材料

http://m.toutiao.com/group/7487737421015106074/?upstream_biz=doubao

https://so.toutiao.com/search

http://m.toutiao.com/group/7487852011137040911/?upstream_biz=doubao